当前位置:首页>车讯>行业新闻>赵福全:业态重塑与转型策略,汽车智能网联之路

赵福全:业态重塑与转型策略,汽车智能网联之路

收藏 评论 时间:2016-11-09 09:39 作者:赵福全、刘宗巍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汽车智能网联时代正在到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对各行各业形成冲击,实体经济将随之发生全新变革,产业、企业、产品的形态和模式都将发生深刻改变与重构。汽车产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牵涉面广、关联度大、带动性强,也是实体经济的典型代表,其受到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影响更为明显。同时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激增,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交通伤亡、城市拥堵等汽车社会问题不断加剧,汽车产业也必须实现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中国作为世界产销第一的汽车大国,同时也是全球领先的互联网大国,目前“互联网+”已被确定为国家战略,因此中国必将成为互联网与汽车产业融合发展的最前沿。同时,中国汽车产业虽大不强,能否在信息时代应对挑战、把握契机,通过智能化网联化的升级实现赶超,并引领整个制造业的发展,更加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系统思考。

智能化网联化引发汽车产业生态与平台重构

汽车产业生态将发生根本性重塑。作为最复杂的民用工业之一,汽车通常被认为是进入门槛极高的传统行业,但实际上,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的蓬勃发展已经改变了固有局面,使汽车产业成为多种新力量竞相角逐的新兴产业。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对于行业外部参与者所形成的壁垒,相较于传统发动机动力总成已经有所降低;另一方面,智能网联汽车与信息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密切相关,也为互联网企业切入汽车产业提供了机遇。

目前,一些具备充足人才储备、强大融资能力和广泛品牌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正通过自主开发、业务合作、技术收购等方式,全面渗透到汽车产业的各个环节。与此同时,传统汽车企业也意识到跨界的挑战与机遇,不断加大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以及商业模式创新方面的投入。跨界合作、融合创新已成为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主旋律和驱动力。

受此影响,充分互联、高度智能的汽车产业生态网络初露端倪,基于车辆数据和信息技术,汽车全生命周期内的设计、研发、采购、制造、销售、服务等环节将能够全面联通,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效率的快速提升。在此过程中汽车产品本身、制造工厂、销售与服务商、应用服务商、驾乘人员等各相关方将产生大量数据,并衍生出前所未有的商业价值。

因此,未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有望催生类似于当今互联网巨头的平台企业,并具有多种职能:一是为产业平台上所有参与者提供统一的交互标准、充足的生产服务资源和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二是在模块化、柔性化、个性化的智能制造背景下,为生产企业与客户、供应商、经销商等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提供支撑;三是广泛参与跨行业的产品制造和服务供应,从而由汽车向整个制造业平台延展。由此,汽车产业极有可能从纵向一体化的层级型产业链模式,转变为开放共赢的平台化产业网模式,进而形成全新的汽车创新生态圈。

城市和交通信息平台也将随之整合重构

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升级的方向,而智能交通是智慧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中国的汽车及交通产业多头管理问题严重,相关信息分散,且缺乏沟通交流机制,普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在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带动下,基于车载传感器、交通信号系统、路侧设备以及随身移动智能设备(如智能手机)等收集的海量信息,交通数据有望实现规模增长,快速达到商业化应用水平,从而催生一批智慧城市信息平台的兴起和发展。运营未来城市信息平台的企业将与各类大型数据中心、小型数据企业、政府数据管理部门等充分对接,并基于云存储、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数据资产的集中储存、管理、交易和服务,形成充分联通的“信息海洋”,从而可以最大程度上发挥大数据的作用,为用户提供标准、统一、高效、完整的生活服务组合。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出于国家信息安全考虑,相较外国企业,本土企业参与城市信息平台建设的机遇更大,具备信息技术和资源优势的本土企业理应提前规划布局,主动配合和推动政府完成相关工作。

智能化网联化引发汽车企业定位与运营变革

首先,汽车企业的战略定位将发生变革。目前汽车仍然是典型的有形产品,消费者极其重视其功能、性能、质量、品牌等特征以及其所有权归属。未来受资源总量限制、生活水平提高、交通拥堵加剧、车辆养护固定支出难以下降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用户将不再追求自己拥有汽车,而是转为追求更高效、舒适、便捷的出行模式,汽车共享等智能出行服务将因此兴起。为此,传统汽车企业必须重新审视汽车产品的价值,积极考虑从移动工具制造商转型为智能出行服务商。

智能出行服务商为满足用户需求,需要整合企业边界内外的资源,以智能汽车为核心、辐射所有交通出行方式,建立完整的出行服务平台;同时使自身产品和服务与未来城市发展相契合,为老龄化、空间紧张、能源供给和环境保护等城市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基于自身良好的品牌公信力和运营管理能力,传统汽车企业完全有条件将出行服务以及停车、充电等相关附加服务有效集成,并为各类服务提供技术配套支持,是智能出行服务商最具竞争力的候选者之一。

其次,汽车企业的经营管理将发生变革。在智能化、网联化技术条件和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企业经营管理手段也必然呈现全新的特征。汽车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将大幅提高,有利于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在汽车产业得到更广泛、更充分的应用。未来基于车辆本身的数据资源和通信能力,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企业能够充分实现设计、制造、采购、销售、服务、回收等各环节的产品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异地在线办公、众包研发、个性化定制等新型互联网模式都将成为可能,客户管理、远程升级、在线服务等信息化功能则将成为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智能化网联化引发汽车产品形态和使用模式变化

首先,汽车产品形态发生变化。从产品形态来看,智能网联汽车将显著区别于传统汽车。首先,车辆主动安全性能将大大提高,设计安全约束相对减少,造型和结构有条件发生更多变化,类似方向盘、安全带等装置甚至可能完全消失;其次,基于自动驾驶功能,驾乘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将得到解放,一些针对非驾驶活动的新型设施有望搭载在汽车上,例如家庭影院、会议系统、餐饮设备等;最后,汽车平台化、模块化将进一步增强,可以通过特定模块的增减和集成来实现车辆的个性化配置与统一管理。

从产品价值构成来看,传统汽车本质上是一种硬件产品,软件成分有限,而智能网联汽车中软件比例将大幅提升。传统汽车物理架构与智能系统信息架构将逐渐融合,软件和硬件均将成为汽车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从产品功能角度看,在具备自动驾驶以及信息交互能力后,汽车能够实现物理移动以外的更多功能,应用范围将得到极大扩展,实现帮助人、解放人、理解人。一方面,为用户提供实时在线的网络服务,允许用户在移动的同时进行娱乐、工作、休息等活动;另一方面,作为智慧城市的基本交通工具,能够实现与智能家居、智能办公等系统的无缝连接,同时也将成为智能交通网、智能能源网等公共网络的重要节点。

其次,汽车产品交互方式方式变化。传统汽车仅仅与交通基础设施、加油或充电设施、停车设施等进行有限的交互,基本上属于“移动孤岛”式产品。而智能化和网联化技术,将使汽车可以与其他智能设备进行深层次的交互,甚至相互移植部分功能,汽车产品的内涵由此大为延伸。以智能手机为例,目前与汽车间仅为简单的映射关系。而未来智能汽车能够与智能手机充分互联互通,基于手机的信息进行身份验证、需求分析和自动调整。以手机为代表的随身移动智能终端,由于携带方便和应用普遍,可以作为传递用户意志和个性需求的工具,充当汽车的“第二大脑”,即通过智能手机可自动实现对汽车不同设置和功能的个性化配置。

第三,汽车产品的应用场景发生变化。基于充分网联和高度自动驾驶的全天候汽车共享,可以实现“无需拥有,按需使用,随用随叫,随用随还”,为化解出行刚性需求与能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创造了可能,对于中国而言尤其具有战略价值。

而智能网联汽车将为汽车共享提供理想的解决方案:基于自动驾驶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的用车和还车问题,并保证车辆的安全、合理运营;基于指纹识别、语音识别、无线网络、车辆诊断技术,可以实时完成身份验证、车辆启动、电子支付等环节,实现用车过程的完整闭环。

从自动驾驶技术本身的发展来看,目前L2和L3级自动驾驶技术已经投入实用,但由于复杂环境难以感知、配件成本居高不下、配套设施尚未完善、法律责任仍不清晰等因素制约,实现全天候的L4级自动驾驶技术仍是遥远的目标。不过全天候自动驾驶虽是汽车技术发展的理想境界,但在低速条件下率先实现局部区域的无人驾驶将更有实际意义。因为,低速工况下车辆具有更充裕的反应时间,对传感器精度、决策计算速度、移动组网等技术要求低,相应的成本也较低,更容易实现规模化应用。更重要的是,低速完全自动驾驶就已经可以满足无人条件下的自主车辆停取、智能加油充电、自动保养维修、城市拥堵工况辅助等典型应有场景需求,为“上车人驾驶、下车车辆自驾驶”的汽车共享模式提供支撑。对此,车企应有清醒的判断。

智能化网联化前景下汽车企业的转型策略

一是把握战略机遇,转型平台企业。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需要汽车产业平台与城市信息平台的共同支撑,这两个平台既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和信息安全问题,必须在政府统筹监管下运营;同时又涉及跨企业、跨产业的交流合作与互联互通,需要政府引导基础设施和技术标准建设。也就是说,相比于动力技术升级的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是产业体系架构和交通体系架构的全面升级。在政府的顶层设计与强力推进下,本土企业更有希望占据发展先机。为此,对于资金、技术等方面均具备较强实力的本土企业,应考虑努力转型成为平台核心企业,以把握未来产业生态的主导权;而对于具备一定技术和产品特点但资源不足的企业,则应积极围绕潜在的平台核心企业开展业务,争取形成自身的独特竞争优势。

二是重整经营手段,加强跨界交流。汽车企业通常规模庞大、组织复杂、流程漫长,容易出现经营管理效率低下、对环境响应缓慢等问题,在新形势下亟需学习互联网企业的经营管理思维,以更快响应市场需求。当然,智能网联汽车是软件硬件相结合的产品,传统车企不必妄自菲薄,互联网企业也不能故步自封。传统汽车企业对于全产业链的统筹协调、产品质量的系统控制等都积累了大量科学的管理手段和经验;而互联网企业往往更强调面向消费者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两者同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最重要的参与方,需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才有可能在未来获得竞争优势。

三是创新商业模式,重塑用车生态。在智能网联时代,汽车不仅仅是可移动的机电产品,更是出行服务的基本载体。为此,汽车企业必须重新思考自身定位,明确在未来汽车生态中占据的价值环节,可能的定位包括:传统汽车制造商,成为汽车产品上硬件以及软件接口的提供商,由其他企业添加智能网联功能;智能网联汽车制造商,研发生产具备完整智能网联功能的新型汽车;汽车生态服务商,为用户提供汽车共享、智能停车、个性定制等相关服务,或者提供出行工具及其他服务的有效组合。在清晰定位的基础上,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符合自身特点的商业模式,并占据主导或优势地位。

四是完善产品开发,优化用户体验。智能网联汽车的产品形态和应用模式面临重大变革,需要企业对于产品开发模式的大胆创新和对用户体验的重新设计。企业需要突破传统思维局限,在调动内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同时,充分利用外部资源获取优秀创意和方案。同时,企业也应针对硬件和软件区别建立不同的产品开发流程,并设置相应的节点管控模式,从而既保障产品开发的进度和质量,又使产品“偏软”的功能能够实时更新。

当然,企业也需要理性认识智能网联汽车,充分理解市场需求的渐变性,避免陷入“为创新而创新”的思维陷阱。以最核心的自动驾驶功能为例,企业不应仅仅将实现完全自动驾驶作为目标,而应该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分析用户需要自动驾驶的场景,并阶段性地开发和应用相关技术,在人机共驾和状态交互、故障分析和冗余保障、信息安全和隐私维护等关键问题上深入研究、加强攻关。

(作者赵福全系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刘宗巍系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作者:赵福全、刘宗巍
已有
 
参与评论
网友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选图文
本周本月热点新闻
关于网站
关于我们 免责声明
招纳贤士 联系我们
帮助导航
服务中心常见问题
意见反馈网站地图
常用工具
汽车报价车型对比
品牌查询咨询低价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010-57793649
广告联系:010-57793649
Copyright ©2008-2021 21cnev.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21cnev 京ICP备16029429号-1